2005年8月24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六版:法苑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鼓乐传送胜利消息
我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6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排练场探营
本报记者 汪嘉林 文/摄

  “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”,一个深刻而又现实的主题,让这个社会的每个“细胞”都活跃了起来。
  经过长时间酝酿,由省委宣传部主办,省军区政治部、省文化厅等部门联合举办的“胜利之歌”——浙江省和杭州市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,将于8月31日在杭州市体育馆隆重登场。
  8月18日,一个依旧炎热的日子,也是乐队正式排练的第一天。记者推开省歌舞剧院排练厅的大门,在音乐中重历当年的烽火岁月。
  演出排位都要尽善尽美
  虽然排练厅的大门关得严严实实,可《黄河颂》排山倒海的气势还是破门而出震撼了记者。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副团长石新民看出了记者的惊讶,从容中透着几分得意:“目前在排练厅里的只不过是一支60人的乐团而已,到正式演出时,演员会达到200人!”据了解,这200人的大型乐队由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、浙江大学交响乐团和杭州市少年宫交响乐团组成。
  为了不打断排练,记者决定先向石新民了解大体情况。“要使200人的乐团顺利出演,离不开许多幕后英雄的默默支持。瞧,侯老师已经在这小屋里面连续工作好几天了。”走进一间不大的房间,只见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正伏案思考,手上的铅笔不停地在稿纸上画着,他身边的复印机“咔啦啦、咔啦啦”地工作着。
  石新民一声轻咳,老人才抬起熬红了的双眼打量我们。老人叫侯松山,是省音协吹奏乐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。“侯老师主要负责乐团演出时的排位。由于杭州市体育馆并不是一个专业剧院,所以既要考虑容纳200人的乐队,又要考虑能充分发挥演奏效果,这让他费尽了心思。”
  “安排这么大的乐队,我这一生都没碰到过几次。这可不是小孩子玩‘过家家’啊,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,都好几天了,我还没想出个最佳方案来呢。”那张放在侯松山面前的稿纸上,画满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符号。“这好像是在做一道立体几何题,声场、声部各方面都得考虑周全,还要尽量使每个听众听到的效果都一样。”
  理解历史才能演出气势
  走出侯老师的小房间,乐团的排练也恰巧“课间休息”,让记者有机会“逮”到了这台交响音乐会的两位重量级人物——总导演邵仲凯和指挥林友声。
  “为什么要组织一场200人演奏的交响音乐会?”记者立刻抛出了这个问题。“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100年来第一次抗击外来侵略的全面胜利,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当初着手策划时也考虑过,用60人的乐队还是130人的乐队,但演奏出来的气势都不理想,达不到体现这种豪情壮志的要求。最后才确定了用200人的乐队。”导演邵仲凯说。
  “虽然指挥一支200人乐队对指挥的业务素质要求非常高,但我觉得光有业务素质还不够,要对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有一个充分认识,才能使这场音乐会成功。这是每次排练前我都向乐手们说明的。”国家一级指挥林友声告诉记者。
  三大篇章仿佛音乐史书
  短暂休息后,乐手们迅速就位,下一时段的排练又要开始了,记者获准拿着节目单进入排练厅参观排练。
  《松花江上》响起,悠扬而哀怨,这是第一篇章《苦难》的开篇曲。乐声打开了历史的大门,当年侵略者用炮火轰开祖国的大门、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的悲惨一幕在此刻重现。《长城谣》、《毕业歌》、《抗大校歌》依次响起,一首比一首激昂,就像中华民族的渐渐觉醒。
  忽然“一声怒吼”,演出传入斗志昂扬的第二篇章——《战斗》。这一章节由“中国人民的反抗”、“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”以及“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,共同反抗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”3部分组成。一组慷慨激昂的乐曲被编选在了这一篇章,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家熟悉的《保卫黄河》。石新民小声地告诉记者,为了体现抗战烽火熊熊燃烧的景象,正式演出时还将配以舞蹈、声光电等表现形式,届时,观众将能真正听到“黄河的怒吼”、看到祖国各处气势磅礴的抗战场面。
  紧随其后的第三篇章是《胜利》,为了表现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主题,表演曲目中特别挑选了《胜利》和《红旗颂》。
  邵仲凯告诉记者,为了确定这些曲目,组委会花足心思,节目单改了又改。最后确定的方针是要以历史为基础,把抗日战争的每个阶段用音乐表现出来。“从曲目的安排来看,把它说成是音乐中的抗日战争,一点都不为过。”